心理健康

心理文章科普 | 从众心理

  2021-05-07  发布于     栏目中  浏览次数  

网络上曾经有一些街头实验,一群事先约好的演员,假意在广场上行走,似乎这样的场景和平日并没有什么两样,镜头中的行人也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同,突然,他周围的人全部倒下,行人最初十分惊慌,看着周围人都倒了,于是自己也倒了。测验过很多人,很多人都随着身边的人倒下了。这就是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herd mentality)即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通俗的说就是“随大流”。学者阿希曾进行过从众心理实验,结果在测试人群中仅有1/4~1/3的被试者没有发生过从众行为,保持了独立性。可见从众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

1、从众主要源于几个因素

行为参照:在情境不确定的时候,其他人的行为最具有参考价值;对偏离的恐惧: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与群体融合的需要:与群体成员保持一致可以使人更容易被成员接受;群体的凝聚力:对自己的群体有强烈的认同感。

情境影响从众

刺激性的物质:刺激性的物质是影响从众行为的情境因素之一,人们更容易对模棱两可的刺激物做出从众反应。

时间因素:交互作用的早期更容易发生从众行为。

个体差异影响从众

性别和年龄:人们通常认为男性比女性更不容易从众。从年龄上看,儿童和青少年比成人更容易从众。

个性特征:个人的能力、自信心、自尊心、社会赞许需要等都与从众行为密切相关。

知识经验:人们对刺激对象越了解,掌握的信息越多,就越不容易从众,反之则越容易从众。

个人的卷入水平:一旦一种意见被表达出来,人们就会更强烈地意识到自己已经选择了某种态度。

2、从众的形式

一般而言,从众心理有几种表现形式:一是表面服从,内心也接受,所谓口服心服。二是口服心不服,出于无奈只得表面服从,违心从众。三是完全随大流,谈不上服不服的问题。就从众心理的客观影响来看,既有积极意义,也有消极意义,主要看从众行为的具体内容。比如中员工群体,由于知识、经验都不足,自制能力又不强,在多数情况下,从众行为不同程度地带有盲目性。中员工中既有口服心服的"真从众"。也有口服心不服的"假从众"。"真从众"往往是所提出的意见或建议正合本人心意,或者自己原无固定意向,或者是"跟多数人在一起不会错"的随大流思想。"假从众"则往往是碍于情面或者免受群体的指责和惩罚。例如有的同学不吸烟,也不想吸烟,但伙伴中许多人都抽烟,为使自己与大家协调一致也只得抽上了。这种违心的从众现象,在员工中还是比较多的。

社会助长:他人在场的作用

个人的活动效率由于他人同时参加或在场旁观而提高就被称为社会助长或社会促进。没有竞争,没有奖惩,他人仅仅在场就会影响我们。事实上,这些人并没有做什么,只是被动的观众或协作者。

纯粹他人在场

一个多世纪以前,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的心理学家特里普利特注意到,自行车手在一起比赛时,他们的成绩要比各自单独骑行时的成绩好。在把自己的直觉发现公布于众之前,特里普利特首先对此进行了实验室研究。在实验中,他要求儿童以最快的速度在渔用卷轴上绕线,结果发现,当儿童在一起绕线时要比单独绕线快得多。特里普利特总结道:“另一位竞争者在场的作用是激发选手的潜能”。随后的实验发现,他人在场能够提高人们做简单乘法和划销字母等任务的速度,同时证实了他人在场能提高简单动作任务的准确性。这种社会助长作用也同样会发生在动物身上,当有同类在场时,蚂蚁能挖掘出更多的沙子,小鸡会吃更多的谷物,交配中的老鼠会表现出更多的性活动(Bayer,1929 ;Chen,1937;)。

 

后来,社会心理学家扎荣茨发现,当有他人在场时,个体完成简单任务会表现出优势,完成复杂任务时则表现的更差。迈克尔等人发现,在一个员工社团里面,优秀的台球选手(在隐蔽观察条件下击中71%的选手),在有四位观察者来观看他们表现的情况下,他们的成绩会更好(80%的击中率);而差劲的选手(先前平均击中率为36%),在被密切观察的条件下表现更差(击中率只有25%)。同样,与单独驾驶相比,新司机与另一位待考的人坐在车里驾驶时往往更难通过驾驶考试。

众多他人在场

人们的确对他在场有所反应。但是,观察者的在场真的会激发人们的唤醒状态吗?当面临压力的时候,身边拥有一个伙伴可能会让你感到安慰。可是,他人在场时,人们的出汗量会增加、呼吸加快,肌肉收缩次数增加,血压升高并且心跳加速;Moore & Baron,1983).在完成有挑战性任务时,甚至一群热心观众的在场也可能会使个体的表现比平时更差(Butler ,1998).他人的影响效应会随着人数的增加而递增,有时候,庞大的观众群体所激起的唤醒状态和有意注意,甚至会干扰熟练掌握的、自动化的行为,例如讲话。在极大的压力情境下,我们很容易结巴,当口吃者面对一大群听众时,会比只对一两个人讲话时更加口吃(Mullen ,1986)。

然而,身处一大群人之中对个体的积极或消极反应都会有增强作用。当人们在一起坐的很近时,友善的人会更受人欢迎,而不友善的人会更令人讨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教授弗里德曼及其同事对该校员工以及安大略科学中心的访问学者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他们让一个研究助手和其他参与者一起听搞笑的磁带或者看喜剧电影。当所有人在一起坐的很近的时候,助手更容易诱导参与者发笑或者鼓掌。正如戏剧导演和体育迷们所认为的那样:坐满人的屋子就是好屋子,这一点也已经得到研究的证实。

 

也许你已经注意到了,35人的班级坐在正好能容纳35人的教室里会比散坐在100人的大教室里感觉更加温馨也更加活跃。部分原因是我们和别人坐的很近时,更容易注意别人并且融入他们的笑声和掌声中去。另一方面,加州大学欧文分校的埃文斯教授(Evans,1979)发现拥挤也会增强唤醒状态。他对马萨诸塞大学的员工进行了一些测试,员工们每10人一组,每组人会待在一个7×10米大小的房间或者一个2×4米大小的房间。结果发现,待在拥挤的房间里的参与者比待在宽敞房间里的参与者心率更快,血压也更高(唤醒的指标)。

社会心理学家科特雷尔推测,观察者在场使我们焦虑的原因在于我们想知道别人怎样评价我们。为了检验评价顾忌是否存在,科特雷尔及其同事给观察者蒙上眼睛,结果发现与可以自由观察的观众所引起的效应不同,仅仅蒙上眼睛并没有改善优势反应。其他实验也证实了科特雷尔的结论:如果人们认为在场的观察者正在评价自己,那么他们的优势反应就会明显改善。有这样一项实验,加利福尼亚的长跑者在跑道上跑步时会遇到一位坐在草地上的女士。如果这位女士时面对着他们的,那么与她背对着他们相比,长跑者跑步的速度会更快一些。他人评价引发的自我关注也会干扰我们熟练掌握的自动化行为,如果过分关注自己的篮球运动员在关键投篮时分析自己的身体移动,那他就可能无法命中。

 

纯粹的他人在场会唤醒个体,许多长跑者都会因为有人跟他们一起跑而得到激励,即便那些一起跑的人既不是他们的竞争对手,也不会对他们进行评价。可能由于集体活动促进内啡肽的分泌,大学赛艇队员在集体划艇后可享受的疼痛是单独划艇时的两倍(Cohen & others,2009)。

他人在场问题是社会心理学最基本的问题之一。对于该问题的早期研究发现,观察者或者共事者的存在会提高个体的作业成就。另一些人则发现他人在场会降低个体的作业成绩。

社会懈怠:群体中的个人减少努力

社会懈怠(social loafing)是指在团体中由于个体的成绩没有被单独加以评价,而是被看作一个总体时所引发的个体努力水平下降的现象。也称社会逍遥,日常生活中“磨洋工”就是一种社会懈怠现象。一般来说,个体在群体活动中,付出的努力水平都会下降,而且群体规模越大,个体的努力水平越低。

人多未必力量大

心理学家黎格曼最早发现了社会懈怠现象,他发现当人们一起拉绳子的时候的平均拉力要比一个人单独拉时的平均拉力小。在研究中他让参加实验的工人用力拉绳子并测拉力,实验包括三种情境:有时工人单独拉,有时3人一组,有时8人一组。按照社会促进的观点,人们会认为这些工人在团体情境中会更卖力。但事实恰恰相反:独自拉时,人均拉力63公斤;三人一起拉时总拉力160公斤,人均53公斤;八个人一起拉时,总拉力248公斤,人均只有31公斤,不到单独时的一半。

3、产生原因

1、社会评价的作用

在群体情况下,个体的工作是不记名的,他们所做的努力是不被测量的,因为这时测量的结果是整个群体的工作成绩,所以,个体在这种情况下就成了可以不对自己行为负责任的人,因而他的被评价意识就必然减弱,使得为工作所付出的努力也就减弱了。

2、社会认知的作用

 

在群体中的个体,也许会认为其他成员不会太努力,可能会偷懒,所以自己也就开始偷懒了,从而使自己的努力下降。

3、社会作用力的作用

在一个群体作业的情况下,每一个成员都是整个群体的一员,与其他成员一起接受外来的影响,那么,当群体成员增多时,每一个成员所接受的外来影响就必然会被分散,被减弱,因而,个体所付出的努力就降低了。

人们可能觉得团体中的别人没有尽力工作,为求公平,于是自己也就减少努力;人们也可能认为个人的努力对团体微不足道,或是团体成绩很少一部分能归于个人,个人的努力难以衡量,与团体绩效之间没有明确的关系,故而降低个人努力,或不能全力以赴地努力。当然,也有人认为应细分发生这种现象的社会环境。在个体可以不必对自己行为负责的情况下,为工作所付出的努力随之减弱。其次,群体作业时会出现责任扩散,也就是说,群体受到外界的影响与任务的压力由群体内成员共同承担,每一个成员所接受的外来影响就被分散和减弱了,因而个体所付出的努力就降低了。

在团体作业,人的责任意识下降,可能被评价的焦虑减弱了,并且自己的努力是无法有效展示的,打个比方,我多出一份力气,分摊到所有人,根本没多出多少,你少出一份力,分摊到这么多人也没少出多少,在这种自己的个人业绩和团体绩效之间没有明确关系的情况下,故而降低个人努力,不全力以赴。

常用链接

办公室电话:0551-65786331

版权所有 © bat365官方亚洲版(中国)有限公司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