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

谣言只是谣言

bat365官方亚洲版  2017-09-05  发布于  团学工作/心理健康   栏目中  浏览次数  


  滚雪球的谣言

/首都师范大学 肖晶

    心理学家对谣言的关注,不是针对其真伪,一般情况下只注重它产生及传播的条件及过程。社会心理学家勒温认为,人与环境之间存在一种平衡系统,当平衡被破坏,就会引起一种紧张,那么会导致力图恢复这种平衡的移动。
    汶川地震一段时间后,某地一卫校女生,因为天热睡不着觉,刷微博,下线前她发了一条微博,大意是:据地震局匿名消息,今天晚上1140分左右学校可能有7.7级地震。那是晚上十点左右,她下线后就睡觉了。一个小时后,不少女生离开宿舍,陆续跑到学校操场上,再晚些时候,有女生在宿舍喊:地震了!一时间,很多女生冲到操场上。此后,员工都不愿意回宿舍,老师们也疲于劝说,甚至有点搞不清楚情况。熬到早上六七点,员工们才陆续回到宿舍。

  这是我参加一次会议时,同行的老师说起来的真实事件。回顾这一事件,女生的微博被转发有近万次,其他学校的一些员工也有转发,但是没有出现相同的情况。在调查中,老师发现,女生的微博开始是同校同学在转发,大家并不当真,但是传到最后,由于汶川地震的影响在前,转发的同学不断加入主观解读,不安、焦虑、恐慌的心理在卫校开始扩散。当一些宿舍女生集体去操场避难,从众心理使得更多女生加入其中。同时,黑夜也催化了更多的不安。

  类似的事件,在我们的生活中并不鲜见,从日本地震后的国内抢盐风波到前阵子热门的泰坦尼克号删节事件,谣言这一始终陪伴人类的社会现象时不时地扰乱人们的生活,尤其是网络时代,最坑爹的内容就是——谣言。

  心理学家对谣言的关注。不是针对其真伪,一般情况下只注重它产生及传播的条件及过程。社会心理学家勒温认为,人与环境之间存在一种平衡系统,当平衡被破坏,就会引起一种紧张,那么会导致力图恢复这种平衡的移动。这种信息的移动往往从信息源的偏差开始,所以知识错误、利益意图、情绪发泄都可以成为谣言传播的起点。所以,在谣言的流传过程中,同时存在着三种传播机制:一种是对常识的颠覆,通过一种不确定信息的突兀性形成一种水平面迅速扩散的冲击力,对大众社会形成一种心理裹挟;一种是在谣言的传播过程中,把被激发的恐慌行为再度扩散,从心理上产生一种逼近感,激发迅速跟随的心理冲动;一种是在情绪和行为感染开来时,人们在从众行为当中满足自我保护的心理需求。这些描述在上面所举的例子中,可以一一对应。

  心理学家对谣言的研究发现,焦急和恐慌的情绪是传播谣言的基础。谣言就像病毒一样,抵抗力特别好的时候,病毒不能入侵身体,恐慌和焦虑出现时,相当于你的免疫力下降了,这样谣言就乘虚而入。9.11恐怖袭击后,美国社会谣言四起,有的说每5瓶可口可乐中就有1瓶被注入炭疽病毒;有的说大家身边潜伏了很多的恐怖分子;还有的是说9.11当天,没有一个犹太人在世贸大厦上班,因为他们提前知道了恐怖袭击。实际上,遇难者中有15%是犹太人。人们愿意相信这些谣言并且传播,是试图通过这样的信息处理方式解释自己情绪上的焦虑和恐慌的原因。

  研究还发现,谣言传播过程中,普通民众的作用会超过意见领袖。这使得谣言很有生命力,让传播谣言者有种成就感,类似球迷支持自己的球队,而球队获得了胜利,球迷觉得自己是英雄。随着谣言的长大,谣言就跟自己的孩子一样,被越多人关注,传播谣言的人就越有成就感。

  除了谣言传播的心理特征外,不同性格特征的人接受和传播谣言的程度不一样。可以把人们的性格简单地分为外控型和内控型。外控型的人容易受外界环境、他人和外界事物的影响;内控型的人以自己的想法、观念、认知、态度作为行为的标准,比较倾向于问自己事情是怎么样的、能不能做,他们不是以自己的行为准则为标准,而是以别人告诉自己的为准则。谣言一定是一部分人先接受,然后这部分人成为了谣言的一部分,是谣言的制造者与传递者,他们的存在让谣言有更多人相信。

  谣言接受者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知识、习惯、态度、兴趣、需要、情绪等主观因素来理解谣言的内容,凡是符合他的主观状况的,他就会接受下来,同时对各种内容按照自己认为合乎逻辑的系统加以归纳整理,进一步加工,甚至添加枝叶,然后再传播。所以最初产生的谣言到最后可能变得面目全非。同时,谣言的传播并不是平均地传给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通常是有选择地传给那些与其内容有关系的人,谣言传播的速度一般是开始缓慢,然后不断加快,这时候的谣言就像高速运转的雪球,在有动力的斜坡上滚动。当接近人人皆知的饱和状态时,谣言的传播会缓慢下来知道停止。

 

           


常用链接

办公室电话:0551-65786331

版权所有 © bat365官方亚洲版(中国)有限公司官网